沒有一個國家
比台灣更迫切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思維
臺灣90%以上的能源、肥料、飼料等原料,以及60%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。過去半世紀來,持續依賴進口大量能源,原物料,再加工生產外銷。要面對的現實就是,臺灣幾乎是被掐著脖子努力的活著,2020年爆發COVID-19,許多原物料出口大國無法輸出,導致原物料國際價格屢屢創下新高,或許在臺灣沒什麼感覺,以為我們絲毫不受疫情的影響,只是因為政府一直設法在壓下這不斷攀高的價格。
埃森哲公司在2014年時發表「循環優勢:不須挑戰成長極限,創造價值、創新商業模式與科技」的報告中指出幾個重要發展方向:
- 循環供應,提供可再生、可生物分解的資源
- 資源回復,把廢棄物轉變成資源
- 延長產品與資產壽命
- 共享平台,分享閒置的空間與資源
- 產品即服務,以租代買
循環經濟台灣再出發
真正的成功,並不是只有賺錢,而是對於這個社會能提供幫助、回饋、環境永續發展才能達到真正的雙贏。回歸於最初的產品設計,若能在設計時加入永續發展的思維,從降低製造時的污染,產品不易損壞到可以回收分解,最終能達到最高的回收率、再利用率。若把錯的事情完美實踐,之後要花費十倍百倍甚至是千倍的力量來改善與校正,為何不一開始就將一切放在完美的道路上?
以畜牧業來說,畜牧產業為臺灣農業生產中重要的一環,其生產總值每年均超過新臺幣 1 千億元,占農產品生產總值 33% 以上。但畜牧業發展, 也帶來大量廢水、廢棄物,經常是民眾及輿論關切的焦點,身處在臺南溪北農畜重鎮的我,更是感同身受,不僅是畜牧場的污水、惡臭,甚至還有蓄意將畜牧排泄物隨意頃倒,幾乎天天都有惡臭味飄散,民眾抗議到最後受不了的只好搬離,搬離真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嗎?
我們都希望生活在高品質的地方,發展和環境的衝突我相信總有辦法可以解決,書中所提到的國外有許多改善畜牧場,降低廢水及污染的產生外,利用畜牧的沼氣來發電發熱,甚至可將該能量販售。
擁有一百五十年歷史悠久,也是全球最大豬肉出口國之一的丹麥就提供了最好的示範,踏著經濟循環的腳步,解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下的兩難,大量減少用水、用電;排泄物變成農地肥料、沼氣發電;豬血製成高價值的血清;豬腸變成手術用的縫線。而我在2018年前往德國參訪交流時,親眼見識了畜牧與社區共存共好的案例。
創新,並非無中生有
它是一邊解決問題,一邊走出新路徑
對於這個名詞「循環經濟」,大多數人感到很陌生,但在資源被快速消耗的現在,「循環經濟」不是將會,而是必須要成為臺灣甚至是全世界經濟發展的唯一一條道路,所有的產品都必須朝向零污染、百分之百可回收再利用的目標前進。
